2016年2月6日清晨4點左右的地震,造成台南和高雄的有感地震強度高達6.4,強震造成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。
在歷經180小時不眠不休地搶救,共救出289人,其中96人送醫、114人死亡,若加上歸仁區2人死亡,震災共造成台南市116人罹難。
還有其他許多的房舍破壞,都造成生命、財產巨大的損失。
WHO 定義所謂的災難(disaster)是 a sudden ecologic phenomenon of sufficient magnitude to require external assistance. A disaster is an event that overwhelms the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or location in which it occurs.
災難的類型包括: Natural disaster、Manmade disaster、Terrorist-related disaster、Internal disaster、External disaster、Acute disaster、Nonacute disaster。
而地震就屬於其中的 Natural disaster 和 Acute disaster。當這種類型的災難發生之後,在幾分鐘內就會有初期的傷患出現來到醫院,在2-3小時之後病患的數量會來到高峰。而其中80%的傷患並不是由救護車送達醫院,反而是他們自家的汽機車、警車、計程車、甚至是走路來到醫院。而且,急診的傷病患數量在災難發生後的數周到數月都還會繼續攀升。
有一些經過整理的因素被發現會阻礙急診對災難的反應:
1.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ED and disaster scene |
2. Po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hospital (e.g., ED to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,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to patient care areas) |
3. Inability to control convergence of volunteer health care personnel who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ED function and their roles in disaster response |
4. Inability to engage and control convergence of media to the ED |
5. Inability to engage, control, and direct visitors who are searching for loved ones |
6. Inability to control large numbers of patients (i.e., crowd control) |
7. Despite massive initial response of clinicians, difficulty maintaining high staffing needs for extended periods |
接著,評估醫院是否同樣受創,是在醫院開始接納照顧病人之前最重要的事情;假若沒有受創,那麼醫院可以收進來多少病傷患就是第二個重要的事情。有一些措施可以增加醫院能夠收容病人的數量,叫做Surge capacity,甚至醫院的地下街、餐廳都可以是 Intrahospital surge的區域。
再來,第三步就是對醫院內外空間人員的規劃,以及聯絡系統的建置和補給是否充足及補充。在另外一個空間要建立 "Family Information Center"、"Volunteer Coordination Center"、"Media Center" 來處理同樣重要但是不能影響到醫護工作的事情。
在急診外也要有可以做清潔消毒的區域被建置出來。
而在急診內,病患傷病的分類、治療和復健則是最重要的工作。傷病的分類一般還是會依照顏色分成紅、黃、綠、黑。紅色是非常緊急、黃色是普通緊急、綠色是沒有立即生命危險的、黑色是死亡或是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很難阻止病人走向死亡。
所以,既然分類中有比較不緊急的病人,而且可能數量也不少,在急診就要規劃出一個區域可以照顧這些病人。其他也是需要的區域還包括可以進行手術的、可以提供精神照護諮詢的、安置死者的區域。另外,人員的部分,保全、聯絡員(醫院急診內部、災區和醫院之間)、傷病患名單資料庫的建立更新人員、物資醫藥品補給的人員都是非常必要的。
Reference: Tintinalli's Emergency Medicine (7th)